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计划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6-05-16 字体大小:

湖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湘政发〔2015〕43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

2015年11月12日

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国制造2025》,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1274"行动,着力巩固提升领先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拓展放大潜在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打造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充分发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主力军作用,加快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始终把自主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人才为本,建设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推动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促进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有机对接,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两型引领,提质增效。坚持两型引领发展,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两型化、两型产业化发展,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不断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坚持优势优先,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发挥龙头产业和企业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和产品发展。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基础支撑,着力调整优化结构,切实提高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

强化质量,夯实基础。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内核,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统筹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发展,加强品牌创建,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湖南制造整体形象。

深化融合,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间广泛对接,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和军民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围绕加快制造强省建设,全面推进"1274"行动,即加快发展12大重点产业,大力实施7大专项行动,着力打造制造强省4大标志性工程,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实现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制造强省建设的新突破。

湖南制造强省建设"1274"行动


--智能制造加快推进,产业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发展指数保持全国前列。全省宽带普及率7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7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2%。建成50个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创新体系加快完善,自主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力争形成1-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30个左右区域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28%以上,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0.73件。

--绿色制造加快推广,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能耗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大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2%、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

--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变进一步加速。制造强省四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在12个重点产业领域,打造形成湖南制造强省建设20个标志性产业集群、20个标志性产业基地、50家标志性领军企业、50个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标志性品牌产品,制造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向中高端转变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主要任务

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大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任务和制造强省战略目标,结合湖南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凝聚合力,系统推进。

(一)加快成果转化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工程"专项行动,充分发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引领带动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突出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源链,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湖南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1、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瞄准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和发布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和导向目录,引导企业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打通产业链。紧跟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整合省内外创新资源,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大力实施"315"创新计划,即每年组织开展3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100项重点新产品开发和100项专利技术转化,对50项首台(套)重大装备和50项首批新材料进行奖励补助。通过示范引领,构筑从专利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的转化通道。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体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支持省内先进制造企业建立创新孵化产业园区、专业众创空间,建设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

2、建设完善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一是积极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区域、地方、企业等多层次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发展,鼓励省级中心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通过新建、入股、并购等方式建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到2020年,培育形成10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促进协同创新,深化省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围绕制造业关键领域,支持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共同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化专项。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础作用,推进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建成国家中部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规范相关服务标准,提高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水平,建立重点制造领域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式共享服务平台。



3、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不断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企业协同创新的工业设计发展体系。支持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单独组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设计单位共建工业设计中心。紧密结合我省产业优势和特色,着力推动工业设计与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与工业设计服务相关单位对接,形成一批优秀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示范项目。鼓励传统代工企业建立设计中心,向代设计和拥有自主设计品牌转变。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网络。以市场化机制建设可持续运营的工业设计公共技术平台,重点培育壮大中意设计创新中心(湖南)等设计创新平台。进一步扩大"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影响力,推进制造业企业与境内外优秀工业设计机构、人才交流对接。到2020年,培育形成5-8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0家左右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4、加大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运用。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动新材料制造、智能制造、成套技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定与修订,鼓励和支持企业、学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制定社会团体标准或联盟标准,促进我省工业技术标准化和标准产业化。加大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重点关键共性技术知识产权战略储备。培育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开展专利收购、转让、质押、运营等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和渠道,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

(二)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深化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围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关键环节,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着力实现全省智能制造重点突破、面上提升,加快智能制造发展。

1、提升智能装备和产品水平。依托中车株机、中车株机研究所、中联重科、三一集团等核心企业,将湖南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和智能工程机械技术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依托衡阳特变、湘电集团、远大科技、永清环保等核心企业将我省智能电力装备、智能环保装备技术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依托省工业机器人产业示范园和长泰机器人、长沙华恒、株洲天一、千山药机、楚天科技等企业大力开发面向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工程机械、食品加工、医药装备、民爆烟花、物流等产业的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依托宇环数控、中大创远、哈量凯帅、长沙机床、衡泰机械、湖大海捷、长沙一派等重点企业,在提升创新能力基础上不断扩大我省在数控机床相关领域的优势品种及市场;依托华曙高科等企业加快建设增材制造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激光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湖南"3D数字化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湖南省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增材制造在汽车制造、航空产业等领域扩大工业级应用。

2、加大智能制造示范推广。重点选择在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制造、轨道交通、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纺织、国防军工与民爆烟花等领域推广智能制造,采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改造提升一批中厚板焊接生产线/单元、无人化柔性焊装车间、民爆物品智能生产线、无人化铸造车间、高端医药制造自动化生产线、鞭炮制造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物流车间等生产系统,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应用示范。全面开展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创建,到2020年,创建50个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0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支持长沙市建设"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每年举办一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与推广活动。

3、推动智能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和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推动风电、环保、节能等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改造业务流程,积极应用新型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实现装备产品的适时定位、远程监控、在线诊断等服务系统创新。大力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营维护等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向具有系统总集成、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4、加快智能制造推广平台建设。推进中小企业数字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3-5个为中小企业提供基于智能制造的咨询体验、软件产品应用、机器换人、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支持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中心建设,为中小企业数字工厂(车间)、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等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流程改造、装备开发、安装维护等专业服务。加快建设一批面向智能制造的创客空间项目,积极探索通过众筹模式发展智能制造。

5、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数字湖南"建设,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建设光纤网络和无线城市,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优化宽带网络性能和服务水平,建设覆盖全省的高效信息高速公路。加快产业园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部署和建设,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为建设高带宽、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提供支撑。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三)发挥整机带动作用,夯实制造产业基础。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专项行动,着力实现制约我省制造业特别是重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的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构建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1、强化整机牵引。注重需求侧激励,明确我省工业强基示范应用方向,鼓励整机企业、"四基"企业和重点用户开展合作研发和协同攻关,加快自主产品和技术产业化,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的共同体。围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产业,着力突破整机发展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制约,促进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产学研用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协同创新。

2、加强联合攻关。发挥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新材料、机械装备等领域的学术优势和研发支撑能力,着力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的产品性能和稳定性问题。组织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及高端装备的联合攻关,引领企业开展生产系统改进和工艺创新。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提高专用材料自给保障能力和制备技术水平。

3、加大示范应用。开展"四基"示范应用推广,充分运用国家工业强基网、湖南湘品出湘网等网络平台和各种对接合作平台,提升我省"四基"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先进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

(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提升质量技术水平。坚持质量为先,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促进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稳步提升,努力实现湖南速度向湖南质量转变。

1、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以及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广应用质量诊断、质量改进和效益提升方法,普及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数据管理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组织实施质量标杆示范应用工程,鼓励企业创建全国"工业质量标杆企业"和 "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遴选"湖南省工业质量标杆企业",为推动全省企业质量管理创新提供指导。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创建一批国家级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质量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以及对外服务能力。

2、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等基础领域的制造技术攻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一批重点产品重要指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能耗等有关标准。推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在制造业重点优势领域,打造一批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平台。

3、加强质量监管。围绕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以保障国防工业、食品、药品等消费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推广应用物联网等智能化的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伪劣行为的打击与惩处力度,支持企业开展自律规范、信誉承诺活动,防范化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切实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五)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强化持续发展能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专项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投入低、消耗少、污染轻、产出高、效益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促进制造业两型化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1、加快制造业两型化。进一步推动全省制造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广泛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两型化改造。大力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非电中央空调、高效电机等重大节能技术装备,推进环卫、餐厨垃圾处理、工业厂房内环境治理、脱硝脱硫除尘、废渣废水废气治理及土壤修复等环保技术装备的产业化示范和规模化利用。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大力推进住宅工厂化制造,加快建筑工业化进程。

2、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提高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以尾矿有价金属组分高效分离提取和利用、生产高附加值大宗建筑材料为重点,推进有色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实施钢渣、粉煤灰、电石渣、脱硫石膏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推动冶金、建材、化工、酿酒等行业余热余压及废气综合利用,重点推进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推进工程机械、电机等机电设备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推广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废液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促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和再生利用,积极推进污水、垃圾、固废资源化、无害化收集和处理产业发展。

3、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理念,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社会采购绿色产品,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加快试点园区重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改造,培育一批低碳企业,实现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紧密结合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以长株潭及湘江流域为重点区域,以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排放较大行业为重点对象,全面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六)不断调整优化结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全面推进以标志性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创建为主要内容的"湖南制造强省标志性工程"建设,以集聚发展为导向,以重点园区为平台,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高端装备制造为抓手,建立完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和配套政策,持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湖南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变。

1、着力发展一批标志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整体行业国内领先地位,大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在细分领域的竞争能力,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农业机械装备等产业化步伐。到2020年,形成20个左右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品牌声誉好、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打造1-2个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

2、着力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基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促进产业园区建设。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依托现有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省级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省市共建、加大投入、完善服务等措施,促进产业、知识技术、人才和服务向基地集聚。到2020年,打造20个左右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服务功能完善、承载重点产业发展能力强的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园)。

3、着力壮大一批标志性领军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做强一批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壮大一批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打造50家左右能够参与全球竞争和区域竞争、行业领先的产业领军企业,形成2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大企业。

4、着力培育一批标志性品牌产品。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大力开展"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开展工业品牌建设试点示范,每年培训50名品牌经理、培育10家左右"湖南省工业品牌建设示范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支持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推动湖南产品向湖南品牌转变。围绕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力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50个产品质量性能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美誉度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标志性品牌产品。

5、着力引导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整合资源能力。加大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技术转化力度,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深入开展"腾飞杯"管理升级活动,推进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6、着力优化产业区域发展布局。结合区域发展基础和产业特色优势,推动制造业区域差异发展,形成特色突出、结构合理、产业协同的制造业发展布局。各地区在结合实际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紧紧围绕全省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协同推进全省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推动长株潭地区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资本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将长株潭地区打造成以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中高端工程机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中小航空等为重点的全国一流、世界先进的制造业集聚地。以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等为重点,推动湘南地区以电子信息、电工电器等产业为重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自主创新,形成一批链条完整的优势产业集群。以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为重点,积极对接长江开放经济带战略,以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医药、船舶、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重点,打造环洞庭生态经济圈。以邵阳市、娄底市、怀化市、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为重点,推动湘中及大湘西地区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发展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七)统筹推进协同发展,推动制造服务转型。积极适应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实施"制造+互联网+服务"专项行动,进一步推进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入对接,不断推出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1、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引导和支持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电力、节能环保等领域优势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和综合集成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无缝对接制造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精准营销服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创建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3、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经济预警预测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及时规避化解市场风险。以服务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强创新、创业、投融资、信息、技术、物流、市场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和工业产品出口公共服务平台,每年重点支持5-10家工业领域"走出去"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服务机构,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联盟。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帮助湖南名企名品拓展网络市场。着力激发社团活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异地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作用。

(八)深入开展对接合作,扩大产业对外开放。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充分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合作水平和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

1、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对接合作、协同发展,促使优势产业更优、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推动物联网产业与智能制造领域的融合发展,打造良好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统筹军民产业资源,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努力发现和培育产城融合、产教融合、产医融合等跨界融合催生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拓展发展空间。

2、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特色优势装备为主,引导和组织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工程总包、BOT等形式承接海外业务,建立合作开发园区和原料基地。支持中车株机、五矿有色、中联重科、华菱集团、三一集团、泰富重装和农友机械等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和区域影响力的优势品牌,形成具有全球配置资源能力的跨国企业,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推进企业由产品、技术出口向资本、管理输出转变,在全球建立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基地,加快我省高端装备产业全球化步伐。支持省内优势企业根据目标国家的需求进行产能输出,积极参与PPP项目,建立中国企业园区或湖南企业园区,促进更多的湖南企业走向海外,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更多的湖南企业落户生根、抱团发展。支持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合作,设立研发机构、生产制造基地、市场营销网络和资源能源基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组建"走出去"联盟,带动省内配套中小企业以及省产工业品、技术及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整体"走出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债券,与境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3、提高内联外引水平。加大部省合作力度,争取更多央企重大项目在湖南布局落地。深化区域合作,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企业来湘投资兴业,建设区域总部。深化对外开放,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来湘设立研发、结算、数据、采购中心。

(九)突出放大特色优势,加快重点领域突破。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全面对接国家战略重点,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分业施策,有序推进。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专项行动,着力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带动制造业加快发展。以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等为重点,巩固提升领先优势,并在若干领域方面进一步发挥全球影响和引领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为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大力提升竞争能力的同时,加快规模扩张,打造新的增长点;以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农业机械等为重点,拓展挖掘潜在优势,科学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在强化创新、积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同时,加快产业化步伐,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1、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挥我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等优势,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国际市场开拓和国际竞争能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加快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重载货运机车、客运机车、城际动车组、城轨车辆、有轨电车、无轨电车、轨道工程机械,着力突破中低速磁浮系统、牵引传动及网络控制系统、永磁同步电传动系统、通信信号系统、牵引电机和变压器、高性能环保新型先进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

2、工程机械。依托我省工程机械产业整体优势,以长株潭为重点,以产品技术高端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完善工程机械全产业链配套能力,打造引领世界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研发制造基地,加快形成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重点发展新型土石方机械、水上工程机械、物流成套设备、大型起重机械、大型路面施工机械、大型露天矿综采设备、节能环保型工程机械、军事工程机械和重卡底盘、配套动力、高压大流量液压件、电子元件和大型轴承等整机和关键部件产品,着力突破高端功能性基础件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核心技术,加速工程机械成套装备的智能化、高端化、两型化、轻量化,大力发展工程机械再制造,加快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步伐。

3、新材料。利用省内科研、产业和有色金属资源等优势,着力完善20条产业链,加快建立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军民融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打造领先全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新材料产业集群,在若干子领域实现新材料产业跨越发展。重点发展先进电池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3D打印金属、高分子尼龙和陶瓷粉末材料,加强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智能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研发。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贯彻落实国家集成电路发展纲要、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湖南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成国家集成电路特色集聚区、中部地区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创意"梦工厂"。重点发展导航、工控等特色集成电路芯片,新型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离子注入机,电子功能玻璃,触控面板,新型电子元器件,二代光纤,国产自主可控整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传感器,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产品,移动互联网服务等。

5、航空航天装备。抢抓国家大力推进航空航天装备国产化、军民融合和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湖南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的比较优势,以军用产品和整机制造为引领,关联民用产品为突破,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为支撑,航空服务业为拓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航空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示范基地和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基地,力争将长沙建成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飞机机轮及刹车系统制造核心基地。重点发展轻型飞机、直升机、小型公务机、先进无人机等整机产品并逐步系列化。加快发展系留飞艇、平流层飞艇及新概念太阳能飞行器等临近空间飞行器产品设计与集成制造,着力突破高质量中小航空发动机和各型起落系统、核心芯片设计与制造、北斗卫星导航应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应用等关键技术。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紧跟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比较优势,重点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节能汽车发展,同时积极推动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生产。加快研发和掌握一批最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高性能、高续航里程的纯电动大巴、纯电动乘用车等新能源汽车品种,初步建立完善配套产业链,使动力电池、电机驱动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汽车智能控制系统及其相关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面向全国行业配套。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与节能汽车产业形成具有特色产品的重点企业6-8家,产业整体规模进入全国行业前8名。

7、电力装备。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提升基础部件配套能力,推动产业链由制造环节向研发与服务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建设国际先进的高端电力装备产业基地,增强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重点发展3.5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500kv及以上超(特)高压新型电力变压器、电抗器、电流及电压互感、110-500kv封闭式组合电器、智能型变压器、智能配电系统、智能计量系统、智能用电终端、智能型高低压成套电器装置、地埋式变电站成套设备、高温超导传输电缆等,积极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装备及供配电与控制系统。

8、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突出自主创新,深化两化融合,加快突破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创制重大关键技术和工艺,大力推进行业兼并重组步伐,培育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和拳头品种。重点发展原创、首仿、特色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和分子诊断,加快生物转化中药产业化,加大干细胞产品检测、血细胞组分制品、新型疫苗、治疗性抗体等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创制,推动高性能诊疗设备、高值医用耗材、高端体外诊断试剂以及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新产品开发,实现生物3D打印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推动现代化制药装备研发制造,加快向大健康产业和精准医疗领域拓展。

9、节能环保。围绕绿色发展,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大节能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研发制造,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先导产业,打造新的增长点。重点发展节能节水关键技术和装备、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装备、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两型住宅产品,培育壮大运营服务为重点的节能环保服务业。

10.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把握产业智能化大趋势,着眼全球高端制造业发展巨大需求和我省的现实基础条件,大力推动核心技术、软件开发、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材料等研发和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具备国内较强竞争力的数控机床、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核心技术、软件开发、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材料。

11、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对接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结合国际国内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发展方向,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内陆领先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大型海上桩基设备、大型海上吊装设备、海上钻探系统、航道疏浚装备、船舶动力、海上石油钻井电机、高端游艇、公务执法艇、特种内河船舶、深海探测、深海机器人、海底工程机械、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及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等产品。

12、农业机械。紧密结合湖南产业特色,以农业现代化对农业机械需求为牵引,以提高主要农作物和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为重点,加快建设全国特色农机制造大省的步伐。大力发展水稻全程生产机械、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果蔬采摘机械、农副产品产后处理及初加工设备,重点突破水稻育插秧技术、油菜少耕精量直播技术等新一代的农机制造技术,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水平,建设全国特色农机制造强省和应用大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在湖南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的统筹协调。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履责,形成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各类智库作用,为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持续、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做好制造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规划间的衔接,针对不同产业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研究具体指导和推进的政策意见。建立制造强省战略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产业运行监测与形势分析,强化工作督导考核。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组织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制造业发展工作。

(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是落实制造强省战略的重要载体。要以12个重点领域规划的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围绕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大投入,每年滚动建设一批、投产一批、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户湖南。对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优先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给予全方位支持。加强对制造强省重点项目的调度监控,搞好协调服务,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确保投资实效。

(三)扩大财税金融支持。建立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形成财政投入稳步增长机制。设立省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突出支持制造强省重点产业发展。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型工业化专项、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专项等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制造强省建设重点项目给予倾斜支持。完善和落实促进制造业创新产品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的政府采购政策。整合相关产业扶持资金,创新支持方式。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积极探索产业投融资PPP模式,推动天使投资基金、小微企业互助担保、专利权质押贷款等工作在全省开展。落实产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四)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围绕制造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135"工程建设,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创业项目建设。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力度,加快构建中小微企业征信体系,积极发展面向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建立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产品和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融资、咨询、培训、人才等专业化服务。

(五)深化产业对外开放。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委托开发、专利授权、众包众创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利用外资由重点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向合资合作开发、对外并购及引进领军人才转变。完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风险评估和预警协调机制,探索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联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法律、政策、国情、商机和预警等资讯服务。强化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法律保障,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快制造业走出去支撑服务机构建设和水平提升,建立制造业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重大事项预警协调机制。

(六)强化产业人才支撑。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注重中外合作、部省合作和校企合作,配合中央做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工程,深入实施我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百人计划",建设领军人才示范区。在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探索"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快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打造大批"工匠湘军"。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服务、流动和使用制度。

(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锐意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简政放权,提高产业治理水平。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压缩审批事项,缩小审批范围,整合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全面推行网上政务与网上服务。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推行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完善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措施,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实施收费清单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