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计划

湘西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9-07 字体大小: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我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湘西的重要时期,也是把握国家、省西部开发机遇、加强“四大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本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湘西自治州委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决议》要求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背景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十五”期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握国家西部开发机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六大发展战略”,推进“三化”进程和突出“三大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五” 计划各项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

1、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23.87亿元,年均增长8.1%,较“九五”期提高3.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5021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财政总收入12.05亿元,年均增长15%,在200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化”进程成效显著。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3.7:34.2:32.1调整为21.3:35.7:43。一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2.8亿元,年均增长8.5%,形成了矿冶、烟酒、医药、食品、化工、能源等支柱产业,拥有了酒鬼酒公司、东方锰业集团、西部矿业保靖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二是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到198家,农民经济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达到288个,老爹农科公司、鹤盛原烟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三是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29.5%,5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四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凤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代表的湘西旅游已形成品牌, 2005年接待旅游者57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3.9%和49.8%。房地产业呈强劲发展势头,5年累计完成投资21.5亿元。信息产业高速增长,2005年邮电业务总量9.8亿元,较2000年增长338%。市场消费活跃,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4亿元,年均增长9.4%。

3、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发展条件显著改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亿元,年均增长23.4%。交通、城建、能源、水利、生态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增强。交通瓶颈得以改善,吉首至张家界二级公路州内段、全州县际公路改造、龙山至桑植公路州内段等项目建成,常德至吉首高速公路湘西段、凤大公路开工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加强,以吉首乾州新区和7个县城为重点的城镇道路、供水工程进展顺利。能源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靖碗米坡水电站、保靖泸溪两个22万伏、全州农村电网改造二期工程、全州县城电网改造等项目竣工。水利建设加快,永顺高家坝防洪水库、全州病险水库治理等项目实施进度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完成退耕还林334万亩,全面启动城镇垃圾和污水处理工程。

4、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活力得到增强。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全面启动,到2005年底国企改制面达69.6%。农村改革取得较大突破,免征了农业税和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外开放成效显著,5年实际利用外资0.69亿美元;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5.3亿美元,年均增长31.1%。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实施州级以上科技项目175项。教育资源优化调整,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基”目标基本实现,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71人、普通高中生133人。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初步建成。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深入。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63.4%和90.2%。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7.5‰以内。国土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耕地保护占补平衡。森林覆盖率达到61%。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以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确立。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66元,年均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6529元,年均增长8.1%。扶贫开发成效显著,5年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54万人。

总体上“十五”计划实施情况较好,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仍较多,主要表现为:一是发展速度仍然不快,增长方式亟待转变。二是投入仍然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竞争能力不强。四是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五是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对外开放有待加快。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十一五”时期,国内宏观环境总体对我州有利,发展面临诸多机遇。

1、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加快。“十一五”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时期,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加快向我国转移,有利于吸引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发挥后发优势,发展新兴产业。

2、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较强。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出产业结构高级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加速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等趋势,这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将持续较长时期。同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将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协调发展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经济发展更趋稳健和可持续,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我州经济实现既快又好地发展。

3、区域经济合作空间和力度加大。资源配置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加速流动、聚集和辐射,形成新的合作与分工格局。我州可充分利用地处四省市边区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承东引西,在基础设施项目布局、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等方面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与协作,推动边区经济共同发展。

4、州内经济发展条件明显改善。一是发展外力增强。我州享受国家西部开发、扶贫开发、中部崛起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有利于向国家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还面临着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和建州50周年州庆两大机遇。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将有较大改善。交通将建成长渝高速公路州内段和吉怀高速公路;城镇基础设施、电力供应、信息网络等均将基本完善。三是优势资源开发将加快。食品、矿冶、医药、旅游等优势资源开发将加快,将形成一批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四是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与此同时,我州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一是竞争压力加大。宏观环境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生产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宏观经济的波动必将影响到我州经济发展。特别是周边地区发展态势逼人,地区间经济竞争加大。二是资源制约日显突出。我州人均耕地仅0.5亩,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主要矿产资源储量有限,开采难度加大。水电开发潜力不大,电网建设滞后。资源的瓶颈制约在“十一五”将进一步凸显。三是项目融资难度加大。“十一五”投资主体将进一步呈多元化态势,政府投资将集中于公益性社会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将主要依赖银行信贷投入和民间投资,争取金融信贷支持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四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资源条件和现有经济基础的影响,部分县的经济发展面临困难较大。五是社会矛盾仍较突出。就业和社会保障将面临更大压力,国企、农村等改革将触及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牵涉到更多人的切身利益,有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新情况。

在这种发展的大格局下,机遇多于挑战,动力大于压力。预计“十一五”我州经济呈快速增长态势,发展速度将高于“十五”时期。但由于经济总量较小,特别是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十分牢固,经济大起大落的可能依然存在,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坚持把提升经济总量、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当前我州最主要的问题是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太小。加快经济发展,尽快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缓解就业压力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都必须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可能妨碍经济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支撑长期增长、缓解发展矛盾、增进社会福祉的经济结构。

——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改革,坚持市场化方向,加快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开放,提高更大程度上利用州内外资源的水平,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科技,增强原始性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搞建设。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二)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决定发展全局的重大策略。 “十一五”,我州必须紧紧围绕国家西部开发和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部署,实施四大建设战略。一是优势产业建设。立足州情特色,以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三是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手段,再现湘西青山绿水。四是社会事业建设。加快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三)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较快增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经济增长迈上新台阶。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突破2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900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5年累计完成投资54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突破90亿元。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五年累计11亿美元。

——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44:42,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0%、15%和45%。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

——效益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自然资源投入产出率提高20%,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6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0%。

——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7%、75%和21%。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基金征缴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0%、95%和85%;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应急体系比较健全,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得到加强。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约意识普遍增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森林覆盖率达到65%。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城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持在国家二类以上标准。能源和重点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提高。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逐步缓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逐步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9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力争突破2800元。城乡居民居住、交通、环境等条件有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三、主要任务

根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围绕以下九个方面展开。

(一)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建设,实现经济总量快速扩张。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带动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实现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1、大力推进工业化。加强高新技术与先进技术转化,培育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壮大重点企业,突出重大项目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达到80亿元。

培育优势产业。通过创新政策措施,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产业基地,促进龙头企业加大投入并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努力构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链,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重点突出食品、烟酒、矿产、医药、畜产、建材等六大产业发展。2010年,六大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以上。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州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0户以上,其中过5亿元企业突破10家,形成一批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高端产品。

——食品。以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成果,加强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为手段,培育壮大品牌,做好特色精深加工。抓好果王素、茶多酚、茶皂素、杜仲果仁油、葛根素、百合素、大豆奶、新鲜无公害等绿色食品,以及特色旅游食品的发展,把我州建成湖南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

——烟酒。一是酒业。充分发挥现有基础和品牌优势,提升酒鬼酒、湘泉酒等系列产品品质,大力开发果酒、保健酒系列产品。二是烟草业。重点发展片烟醇化等技术,开发卷烟GDF联合咀棒及二元复合粗棒等新产品。

——矿产。突出锰、锌、铝、镁、磷等矿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湖南湘西锰锌铝新材料深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开发石灰岩、石煤、陶土、汞、铁、煤等矿产资源。坚持科学选址,严格市场准入,积极稳妥开发钒矿资源。

——医药。推动医药企业向园区集聚,构筑医药技术创新平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引进先进技术,重点开发双烯醇酮醋酸酯、磺苄西林纳、罗沙替丁、青蒿素、伤湿喷雾剂、植物中间体、皂素和民间药等产品,把我州建成湖南省中药及新型中成药加工基地。

——畜产。采用现代生物保鲜技术,重点抓好分割牛羊肉等肉食制品的加工。

——建材。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着力抓好干法水泥、节能砖材等产品开发。发挥竹木、石材、陶土等资源优势,发展装饰板材、高档石料、建筑陶瓷等产品。

壮大骨干企业。以标志性企业和优势企业为龙头,以提高企业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鼓励主导产业、骨干企业与州外大企业、大集团联手联合,直接进入产业前沿。通过改善环境、招商引资、财政贴息等措施,集中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机制市场化和配套产品生产社会化。推进名牌产品战略,“十一五”力争新增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湖南省名牌产品15个。重点支持酒鬼酒公司、鹤盛原烟公司、老爹农科公司、湘泉制药公司、东方锰业集团、三立集团、西部矿业保靖公司、花垣振兴化工、金天铝业公司、州七0化工公司等加快发展。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围绕服务优势产业,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生产、销售和技术开发关系,延伸产业链,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机制,鼓励传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转型和新技术产业化,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竞争力。

推进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开发、储备和报批工作,通过项目促进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实力。重点突出湘西地区开发产业项目的推进工作,加大与银行的沟通衔接,帮助企业协调银行贷款,抓好省贷款贴息和引导资金的争取。着力抓好吉首华立制药公司年产40吨青蒿素、龙山百合深加工、凤凰南方牧业公司肉牛羊产业化、和益生物公司杜仲精深加工、花垣锰锌高科公司锰铝合金生产线、保靖中亚镁基合金开发、古丈茶叶精深加工、泸溪金旭公司新材料等项目的实施。

工业园区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创新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模式。重点抓好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的湘西吉凤工业园区,以建材、化工、机械为主的吉首经济开发区,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旅游工艺品为主的永顺经济开发区。支持古丈经济开发区、龙山华塘经济开发区、保靖钟灵山工业园、泸溪武溪工业园、凤凰综合经济开发区、花垣城西经济开发区等县开发区,结合自身特色创建工业园区,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从资源特色出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优化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抓好烟叶、特色水果、中药材、草食畜牧业、蔬菜、林纸、茶叶等产品,在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和优化综合服务体系等三大环节突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龙头企业。以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老爹农科公司等7家已进入国家或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进一步落实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其做大做强。对成长快的、潜力大的,支持其迅速发展壮大。鼓励龙头企业联基地、联农户,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增值链条。努力争取国家、省在我州布局建设几个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2010年,新增10家国家或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生产基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一是稳定粮食生产。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稳定基本农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80万吨以上。二是烟叶。抓好龙山、永顺、凤凰等7县烟叶基地配套建设,2010年力争年产优质烟叶5万吨。三是特色水果。大力发展区域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的椪柑、猕猴桃、橙柚及时鲜水果,以国、省道水果产业带建设为重点,以品改为中心,抓好低产果园改造,力争每年完成品改10万亩。到2010年,新建有机椪柑20万亩,稳定发展猕猴桃10万亩和优质橙柚30万亩,新扩核桃大枣梨李等干鲜果32万亩,使全州优质水果总面积达到130万亩。四是中药材。以龙山永顺保靖吉首泸溪花垣等县市为基地,建设黄柏、杜仲、百合、青蒿素等名贵中药材基地26万亩。五是草食畜牧业。积极推进畜牧养殖小区和名优水产基地建设,到2010年,山羊出栏200万只,牛出栏35万头,生猪出栏180万头,水产品产量3万吨。六是蔬菜。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建设蔬菜基地80万亩,其中辣椒面积30万亩、反季节蔬菜10万亩。七是林纸。建设2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八是茶叶。以古丈毛尖、保靖换金茶为主导产品,发挥区位特色优势,积极发展有机茶叶。以古丈、保靖、永顺为主体,新建优质茶叶基地7万亩,新扩秦简茶9万亩。

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科技、流通、信息、质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网络。大力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大户,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对接,到2010年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000个。增加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地域标志产品,到2010年烟叶、特色水果、蔬菜等农业标准化栽培面积达到70%以上。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强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力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抗风险能力。探索通过产权资本化、国家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补偿机制。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到2010年,力争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州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

(1)发展旅游产业。努力把旅游产业打造成我州支柱产业。“十一五”,接待旅游者年均增长18%,2010年达到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2010年达到48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比重20%以上。

——突出资源特色。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围绕“神秘湘西游”主题,突出厚重的历史文化、神奇的山水风光和浓郁的本土民族风情等三大特色,把我州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挖掘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和保护工作,抓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创作一批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抓好民俗博物馆和湘西民族文化展演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打造特色品牌。重点打造凤凰古城历史文化名城游和里耶古城遗址访古游世界级旅游品牌,吉首德夯民族风情游和猛洞河栖凤湖土家文化生态游国家级品牌。同时,抓好国家标准等级旅游区创建工作,力争“十一五”期间,吉首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凤凰永顺龙山古丈花垣建成旅游强县,凤凰古城、南方长城、南华山、黄丝桥、奇良洞、里耶古城、德夯苗寨、猛洞河、王村古镇、不二门、小溪、坐龙峡、红石林、边城等14个景区(点)创国家标准等级旅游区(点)。积极做好凤凰古城、里耶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为依托,进一步完善观光型旅游产品,积极发展参与型旅游产品、休闲渡假型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以凤凰古城、里耶古城、花垣边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德夯苗寨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游,以猛洞河漂流为代表的特色漂流游,以小溪、南华山、栖凤湖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游,以坐龙峡、红石林、乌龙山溶洞群为代表的地质奇观游,以不二门为代表的温泉康体渡假游、以塔卧、茨岩塘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等七大专项特色旅游产品。

——建设精品线路。以凤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龙头,完善景区景点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开发水平。在抓好湖南省规划的张家界—永顺猛洞河王村—古丈栖凤湖坐龙峡—吉首德夯—凤凰古城—大兴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游和张家界—湘西州—怀化土家族苗族侗族风情游等两条精品线路的同时,建设凤凰古城—吉首德夯—花垣边城—里耶古城、里耶古城—碗米坡—王村酉水风光带、永顺塔卧—龙山茨岩塘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泸溪盘瓠沅水风光带等精品旅游线路。

——开发旅游商品。加大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力度,组织力量对旅游商品进行重点攻关,不断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艺术品位、民族特色及市场占有率,实现我州旅游商品的名牌化和系列化。建产学研一体化、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特色旅游商品专业公司。设立旅游商品购买点,编进旅游线路,实行购物佣金制度,增加游客消费,扩大旅游经济总量。

——抓好宣传营销。按照整合资源、整体营销的原则,巩固发展国内市场、加快开拓国际市场,注重开发高消费市场。加强同省内外不同地区和省际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整合,实现区域旅游产品共建、旅游市场共享、旅游客源互换和旅游监管互动的合作,推进不同层次、多种形式、跨地区跨行业的区域联合。积极参与各类旅游产品博览交易会,举办有影响的旅游营销节会活动,不断扩大神秘湘西游的知名度,树立湘西州目的地整体形象,启动韩国、东南亚、港澳台高消费市场。

——加大资金投入。抓好以交通为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各旅游景区之间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连接。切实提高旅游食宿接待能力。到2010年,全州星级宾馆达到50家,其中三星级以上12家;支持旅行社发展,力争总数达到45家以上,其中国际社5家;新组建2至3家旅游车队,豪华旅游车达到200台以上;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餐饮业和娱乐业。

(2)发展新兴服务业。着重在房地产、金融保险、物流、中介服务、社区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等六个方面取得突破。

——房地产。“十一五”力争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5年完成投资70亿元。加强调控,强化开发用地管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积极发展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建立市场预警预报和信息披露制度,引导房地产业理性投资和消费。优化行业政策,推进住房一、二级市场平衡发展,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金融保险。深化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的地方金融组织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改组改造;积极创建金融安全区,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强银企合作,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发展保险业,围绕产业发展创新险种,完善服务。

——物流。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形成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大 型流通企业;依托中心城镇,建立一批现代化物流专业园区,组建培育几个专业化大型物流企业。抓好粮食、蔬菜、水果、畜产品等特色产品市场建设。

——中介服务。继续培育和规范发展会计、律师、职业中介、劳务事务代理、审计、咨询、公证与代理以及行业协会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规范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和良性发展,提高服务水平。

——社区服务业。健全服务网络,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质优价廉、管理规范的服务体系。发展家政、维修、看护、代办代理等便民利民服务,推进社区卫生保健、保洁、保安等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拓展健身娱乐、婚庆服务等服务新领域。

——养老服务业。发展家庭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养老产业基地,形成几家养老服务龙头企业。

(3)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改造提升批发零售、餐饮等两大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等。一是批发零售业。鼓励发展县城、中心集镇商业网点,培育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批发零售企业和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大型市场。二是餐饮业。鼓励乡土特色餐饮业发展,积极引进州外特色餐饮企业。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坚实平台。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平台。“十一五”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1、交通。用10年左右时间使交通落后面貌得到彻底改善。

——公路。突出高速公路建设,建设好干线公路和乡村公路网络,实现州府出口通道高速公路连接,县市之间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连接,县乡道逐步消灭等外级,县市、乡镇均能快速、高效、安全地通达。一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十一五”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公里。加快常德至吉首高速公路州内段建设进度,确保2007年建成。“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吉首至茶洞高速公路、吉首至怀化高速公路、凤凰至大兴高速公路和花垣至张家界高速公路。二是重要干线公路建设。建成凤凰至大兴二级公路。对永顺至龙山公路、吉首至凤凰公路、花垣至里耶公路、永顺至石堤西公路等重要干线公路,规划按山岭重丘二级公路以上进行新建或改造。三是县乡公路改造。抓好保靖迁陵至古丈罗依溪公路、永顺至小农村公路、永顺吊井至桑植公路、泸溪白沙至能滩公路、古丈至沅陵、花垣麻栗场至凤凰沱江等县乡公路改造,完成2727公里计划任务。四是村级公路建设。继续抓紧通村公路建设,到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抓好已通公路的管养和改造,完善桥梁、涵洞等配套工程。

——铁路。做好焦柳铁路湘西段电气化改造,使铁路运输能力有较大提升。争取将重庆黔江经湘西州至张家界铁路纳入国家 “十一五” 铁路建设规划。

2、能源。一是电源点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水电开发潜力,抓好花垣竹篙滩、永顺五码头、保靖竹子坪等水电站的建设,抓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电站建设和已建水电站的扩容改造,支持风能、生物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抓好龙山八面山和永顺羊峰山风力发电、泸溪保靖古丈石煤发电、生物质颗粒燃料推广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外地区电能。二是电网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吞吐能力和供电可靠性,继续抓好城乡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建设骨干输变电工程,形成完善的供电网络,力争2010年供电保障率和低压改造入户率达到80%。未来10年,新建花垣吉首龙山古丈凤凰永顺等6个22万伏输变电工程,完善以22万伏为核心的供电网络。“十一五”期间新建11万伏输变电站9座,改造增容7座。争取启动湘西州50万伏输变电工程。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支持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水利。促进防洪工程和资源性水利工程有机结合,建立安全有效的防洪保障体系、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体系。一是防洪方面。重点抓好永顺高家坝防洪水库、雷公洞防洪水库、全州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及重要城镇防洪除涝等工程建设,完成小一型水库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调整充实水文站网,完善预警系统,提高防洪减灾服务功能。二是水资源利用方面。抓好武水、酉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水电等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划建设吉首大兴寨、保靖腊洞等水库工程,提高抗旱保收能力。继续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一五”新解决4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三是生态环境方面。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保林建设,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实施崩岗、坡耕地、滑坡、泥石流等综合治理。加强水环境保护,抓好湘西水环境分中心项目建设,增加水质监测网点,完成水功能区划,推广节水项目。

4、信息化。完善以光纤传输为骨干,数字微波和卫星传输相结合的干线传输网,加快建设用户接入网,形成高速宽带、多媒体、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平台,提供多功能、快节奏的信息网络服务。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实现100%行政村通电话,农户电话普及率40%。建设宽带城域信息化工程,形成覆盖县市城区及重点乡镇的宽带信息化网络。建设覆盖全州的3G移动网络,加大移动通信的话务网、数据网、传输网建设和技术改造,提供无线高速上网、视频对话等多种业务服务项目,实现移动化办公。到2010年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9%。实施电子政务及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建成连接县市、部门的网络信息平台,运行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公众信息网。建设2000个以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抓好广播电视网络入户工程,到2010年网络入户率达到60%。推动电视数字化进程,到2008年实现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

(三)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再现山川秀美新湘西。

1、生态环境保护。从源头入手,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控引导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方针,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以退耕还林和森林生态公益林工程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生态恢复和重建为目标,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山河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保护。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和持续利用的原则,强化对以森林为重点的自然生态保护,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长防林和生态公益林等重点工程,完成234万亩以粮代赈退耕还林和794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到2010年,森林面积增加到1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森林蓄积量达到3000万立方米,城镇综合绿化率达到40%,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左右。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新建沼气池20万个和两省灶20万个。

——环境保护。强化水域功能区划,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和入河流排污口设置情况,加强对水功能区和排污口的实时监控,严格控制河流、湖、库的纳污总量,有效削减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排放。加强交通、矿产、水利、电力等重点项目建设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限制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生产建设和其它人为破坏活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城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积极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化改革,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妥善处理垃圾和危险废物,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和垃圾收集系统,扩大覆盖范围,增加处理能力。到2010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制定花垣泸溪等重点矿区综合整治规划,加大矿区污染治理和执法力度,整顿和关闭破坏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控制不科学使用农药产生的环境污染。

2、建设节约型社会。“十一五”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重点抓好能源、矿产、土地、水资源等方面节约工作,发展循环经济,保障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能源消耗。大力普及推广节能技术,降低高能耗产业比重。加强资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减少能源消耗。推广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抓好矿产品加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行业节能。严格执行节能法规,完善鼓励节能的政策机制。到2010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0%。

——矿产资源。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强化资格认证和许可管理,严禁乱采乱挖,坚决关停“五小矿”。加强贫矿尾矿资源及共生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引导、鼓励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控制一般采选矿和原矿外输。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建立资源储备制度。加快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实行资源资产化管理,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补偿机制。到2010年,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80%、50%以上。

——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完善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加强工矿废弃地复垦,鼓励农村废弃地整理。发展城镇节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发展农村集中型住宅,减少用地规模。严格农用地转非农用地审批管理,规范审批程序。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7.4万公顷。

——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制定区域和流域的水资源规划,优化配置水资源。推进城镇节水,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推动公用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和渠系节水改造,在干旱地区开展雨水积蓄利用和推广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加强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注重发展节水型的环保产业,限制高耗水企业的用水,加大工业废水处理和回用设施的投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循环经济发展。加强不能循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推动行业间产业链延伸。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善发展循环经济财税政策,建立各类排放物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到2010年,自然资源投入产出率提高20%,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6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

(四)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十一五”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纳入发展的内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加重视公平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广大人民更好的分享和谐社会的成果。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1、教育发展。着眼于更好的为经济社会服务,扩大教育供给,加快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持续发展。一是基础教育。强化政府责任,健全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巩固 “两基”成果和提高“两基”水平,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和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差距。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逐年消除农村学校普九债务,对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推进远程现代教育,提高教育资源共享水平。加快高级中学建设,“十一五”新建、改建、扩建10所高级中学,新增3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到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7%;高中毛入学率达到75%,吉首市和7个县城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以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推动职业教育资源重组,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联合开展“订单式”培训,重点支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以及县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重视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形成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到2010年,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到4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人数的50%。三是高等教育。重点支持吉首大学、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和州电大发展,使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

2、科技进步。重点放在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建设上。一是抓转化。制定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加强以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重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发展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特色鲜明的科技孵化器群,实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过程无缝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到2010年,应用型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80%。二是抓创新。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开发对“四大建设”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力争在以锰锌铝镁为主的新材料、以林果和草食畜牧为主的现代农业、以新药开发和民族医药为主的生物医药等核心技术研发上,有新突破,带动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的攻关。同时,重视和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到2010年,力争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

3、人才培养。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在优化人才结构的基础上,扩大人才总量。到2010年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8.7万人。一是靠环境吸引人才。开辟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采取短期服务、技术入股等灵活方式引进州外智力,重点是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力争每年引进人才300人以上,其中高级人才60人。二是靠制度用好人才。推进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健全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建立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奖惩激励机制,营造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的社会氛围,留住各类人才在州内创业。三是靠培训提高人才。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盘活人才队伍,拓宽培训渠道,强化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到2010年,培养10名达到国内同行认可,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的国家和省级专家,30名省内同行认可,达到州内领先水平的州级科学技术带头人,200名在各产业、各学科领域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专业梯队后备人才。

4、劳动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方针,各项经济政策和社会管理都要把有利于扩大就业作为出发点和衡量绩效标准。大力发展适度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挖掘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增加就业的潜力,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多途径创造就业机会。支持下岗失业人员灵活择业和自主创业,建立全州劳动力和人才资源信息网络,培育100家诚信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和价格政策对公共职业介绍服务的支持力度。强化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1万人。

5、社会保障。 “十一五”,重点健全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加快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以及离休人员、伤残军人等特殊群体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制度。积极发展民政事业,加强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等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弱势群体扶持力度,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帮助城镇特困家庭解决看病、子女上学、住房等实际困难。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优抚对象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的生活保障工作。到2010年,城乡居民做到应保尽保,养老保险覆盖率企业职工达到90%,机关事业单位达到100%。同时,要加大收入调节力度,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重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断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规范社会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用税收等手段调节过高收入,强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

6、公共事业。“十一五”期间,公平分配社会公共服务,重点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重大传染病及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深化城镇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卫生综合执法力度,确保食品和医疗安全。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十一五”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到2010年全州总人口控制在280万人以内。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强生产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节目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增强广播电视的服务功能,抓好湘西电视台、广播电台异地搬迁工程建设。加强气象防灾减灾预警能力建设,抓好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等项目建设,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与安全保障体系,到2010年,天气预报信息乡镇、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文艺,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健全文物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加强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完成第二轮州县市志书编修。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抓好湘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新闻出版事业,支持州团结报社发展。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有重点地发展竞技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体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研究制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

7、公共安全。建立和完善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预警、预报、预防和紧急救援体系,依靠科技、法制和社会力量,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完善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安全监管。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安全事故。加强建筑市场的质量安全和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强化公共场所安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和危害社会的行为。建立健全公安等应急指挥体系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积极应对安全问题。

8、民主政治。改进政府工作作风,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公检法司等政权建设。加强地方立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机制,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9、精神文明。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和加强党的思想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繁荣和发展文艺事业,规范发展宗教事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文明素质,养成文明习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素质。

(五)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以扶贫开发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农村面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关键环节,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整体面貌全面改观。加快农村公路、电网改造,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发展沼气、太阳能等再生能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劳务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广电、社保等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严格耕地保护,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征地合理补偿机制。继续做好农村减负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农民自动参与乡村建设和管理,促进村风文明。集中资金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到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突破2800元。

2、加快推进扶贫开发。以整体进入国家、省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为契机,围绕整村推进为一体、产业化扶贫和劳务输出为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按照“稳定脱贫,逐步致富,加快发展”思路,继续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解决25万低收入农村人口稳定脱贫问题。

——突出扶贫开发重点。以特困村贫困户为扶持对象,以贫困农户增收和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以省定1100个贫困村为重点,大力实施整村推进,突出抓好产业开发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生态能源建设扶贫和科教劳务转移培训扶贫,整合扶贫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合力扶贫攻坚的良好氛围。以扶贫开发项目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开发大户为纽带,通过特色产业开发、基础设施、技能培训和生态治理等项目建设,加快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改善贫困地区条件。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生态能源、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10年,力争所有行政村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做到所有乡镇有卫生院、70%村拥有标准卫生室。

——稳步推进退人还山。结合退耕还林和扶贫开发,整合有关政策和资金,在继续扩大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稳步推进退人还山。一是对自然灾害频发、地质隐患严重和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寨特困人口,进行整体搬迁,实施异地扶贫。二是对生态保护区内的人口实施生态移民,引导支持其转移到城镇或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发展。三是分类安排,逐步转移。对老弱病残实行就地低保,使其安度晚年。对青壮年通过加强技能培训等方式,有组织的进行劳务输出,帮助其进入城镇就业。对学龄儿童实行“9+2”教育,即贫困学生在城镇进行寄宿制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再进行2年左右订单式职业教育,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从根本上减少贫困山区的农村人口,最终实现扶贫与生态的双赢。

——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突出抓好贫困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异地脱贫。到2010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70万人,劳务收入45亿元。一是抓培训,提高劳动技能。精心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利用现有职业技术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等阵地和手段,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二是抓推介,搞好协调服务。扩大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输出规模,注重依托项目和技术,带动劳动力输出,实现输出地多元化。三是抓维权,保障农民利益。健全劳动力转移指导服务机构和就业信息指导机制,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服务和管理水平,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以建筑、矿山等行业作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

(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扩容提质。以提质扩容和安居乐业为目标,以城镇基础设施为重点,以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并定居为中心推进城镇化。到2010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市镇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95平方公里。

1、城镇发展规划。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各种专业规划,牢固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促进城镇规模结构的多样化,城镇化模式的多样化,人口进城方式的多样化和城镇功能定位的多样化。强化城镇规划管理,杜绝乱批乱建,严格维护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2、城镇体系建设。按照“做强产业、做大规模、做优功能、做美环境”的要求,通过道路、供电、防洪、供水和通讯网络的改造和建设,进一步增强城镇体系功能,建立以吉首市为中心,县城为主体,建制镇为骨干,乡集镇为基础,以矿产、旅游、边贸等多种资源开发为重点,以铁路、公路为纽带,布局合理、联系紧密、运转高效的城镇网络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同时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解决好城镇化中产业环境支撑等问题。

3、城镇基础设施。重点突出州府吉首市的建设,构建和提高边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7个县城、重点镇、小康示范镇的建设。以为城镇居民提供舒适、方便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围绕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重点抓好城镇交通、供水、供气、生态、防洪、污染治理和人防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新增城镇道路252公里,新增城镇日供水能力19.6万吨,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1860吨,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0.5万吨。

4、村镇规划建设。加快小康示范村建设步伐,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突出特色、优化环境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村镇建设规划。结合农村公路改造,引导农村住宅适度集中,形成农村发展村镇化的新格局。

(七)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抓住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扩大开放领域,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投资环境,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

1、招商引资。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强与州外知名企业的合作联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合资合作,实现企业技术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利用外来企业的资本、信息和营销网络资源,鼓励以商招商和再投资。力争“十一五”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州外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分别达到4300万美元和40亿元的规模。

2、对外贸易。按照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增长空间,提高附加值的要求,把培育品牌与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在巩固发展锰锌等矿产品出口同时,重点支持农畜产品出口,形成以品牌为龙头的出口产业链,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优化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提升产业素质。到2010年,外贸出口规模达到2.5亿美元。

3、对外合作。积极争取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援助项目。加强外派劳务工作,力争到2010年外派劳务规模达到2000人。积极做好创建对外友好城市工作。

4、内贸流通。推行现代流通。强化流通执法,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持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充分发挥流通消费在经济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做好商业网点规划,完善市场建设体系,着力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努力解决农村消费不方便等问题。力争全州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

(八)加快重点地带开发,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方针,依托交通干线,发展重点地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总体思路是:加强州府建设,支持吉首市率先发展;以高速公路沿线为支撑,构建特色鲜明、活力旺盛的县域经济增长带;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与协作,推动边区经济共同发展。

1、加强州府建设。支持吉首市率先发展,力争“十一五”发展速度高出全州2—3个百分点,到2010年,吉首市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以上,GDP占全州比重达到30%以上,实现吉首市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跨越,由贫困市向经济强市跨越,由环境欠帐城市向生态园林城市跨越,由温饱社会向小康社会跨越,努力建设成为边区经济、交通、商贸、旅游和文化中心。一是抓产业发展。把吉首市作为推进工业化的核心地带,加快吉凤工业园区和吉首经济开发区建设,鼓励医药、食品等重点产业向园区聚集,提高园区软硬件服务水平,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州50周年州庆,布置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力争吉首市面貌有历史性变化。抓好三条过境高速公路、人民南路复线等项目建设,支持成为边区交通枢纽中心。抓好德夯风景名胜区、吉首国际大酒店、湘西大剧院、湘西民族文化城等项目建设,支持成为边区旅游中心城市和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抓好吉首大学、州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建成边区教育医疗中心。抓好乾州新区中央商务区、金叶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支持成为边区物流中心。三是抓生态城市建设,布点一批公园和绿化带,着力改变城市区污染问题。四是改善城区商业网点布局,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2、发展县域经济。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产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劳务经济和特色经济。以园区为依托,以集聚式发展为途径,以招商引资为重要手段,形成新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多予、少取、让利、放活”的要求,加大财税支持力度、金融支持力度、用地支持力度、科技和人才支持力度,培育经济强县。以常德经吉首至茶洞高速公路和吉张公路——凤凰干线公路为支撑,引导产业和城镇向沿线聚集,使其成为特色鲜明、活力旺盛的经济发展增长带。围绕优势矿产品开发,努力形成花垣锰锌加工基地、保靖镁陶瓷加工基地、泸溪铝磷加工基地、龙山煤紫砂陶工业硅加工基地、吉首古丈建材冶金深加工基地。围绕旅游产业开发精品线路,努力使旅游业成为凤凰永顺吉首龙山古丈等县市的支柱产业,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财政解困的最大门路。围绕医药产业开发,形成吉首永顺古丈龙山药业开发基地。支持各县市充分利用各自的农业及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畜牧业、林果业、经济作物和绿色食品加工业,打造湘西绿色食品知名品牌。

3、加强地区协作。把握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的机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与协作。一是基础设施方面。加强与周边地区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方面的协调配合,协同一致,共同做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项目的前期工作,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框架,推动周边地区相向发展。交通,重点抓好吉怀高速、凤大高速、花张高速、黔张铁路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0年,我州与周边地区实现高等级公路联接。能源,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步伐,尽快建设完善跨省际的电力供应网络。二是旅游产业开发方面。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开发边区特色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网络、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以凤凰古城为重点,加快建设跨地区的旅游通道。融合边区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民间文化,使边区成为中国主要旅游目的地和黄金旅游线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以连接各个旅游景点景区道路为重点,构建便捷通畅的交通网络,提高相互可进入性。三是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方面。加强各地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农畜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协调配合,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培育边区优势特色产业。

(九)加快深化各项改革,逐步消除体制障碍。

1、行政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加快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政府机构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责权,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扩大县市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围绕深化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和外部监督体制,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自我约束机制,建设效能型政府、法治政府和诚信政府。

——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大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政府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制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确立产业发展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项目核准、备案制度。改进投资调控方式,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金融、财政、税务等密切配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2、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要素市场、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适当收缩国有资产跨度和股权比重。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健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以及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基本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到2007年完成国有企业改制任务。

  ——要素市场改革。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建立统一互联、电子化、网络化、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十一五”有2—3户企业上市。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规范土地和矿业权市场,建立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价格更新体系。

——财税体系改革。合理划分政府收支范围,在财力分配上适当向县市级倾斜,保护和调动县市级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适应我州财源结构的变化,加大财源建设力度,促使全州财税收入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积极推行以乡村为重点的债务化解工作,加大对乡镇和农村基层转移支付力度。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改进和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健全财政绩效评估机制,提高财政预算决策和执行监督管理透明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重点支持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税收制度。

——价格改革。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反映资源成本、投资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推进电价改革,结合区域电力市场建设,逐步实行竞价上网。完善基准地价确定及公布办法,制度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格标准。规范电信、移动等垄断行业服务价格。

3、社会事业改革。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改革步伐,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人民满意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

——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资源转移,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科研人员合理流动和相互合作。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技评审评估和成果评价奖励等制度。

——教育体制改革。依法鼓励、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现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公平竞争、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坚持义务教育由政府负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高等教育稳步实现办学成本分摊机制。改革招生制度、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鼓励自主创业。

——卫生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加快公立医疗机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建立投资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的办医体制和投入机制。调整医疗服务结构,构建城市医院、疾控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双向就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合理确定医疗机构补偿政策,定项补助政府举办的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定额补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药品价格改革,加强药品管理和市场监管。

——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形成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市场环境。

四、规划实施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明确政府职责,创新实施机制,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确保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实现。

(一)政府职责。本规划提出了导向性、预期性、约束性三种不同属性的发展目标。导向性目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预期目标是凝聚人民意愿、体现人民根本和长远利益的政府意图,约束性目标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诺,是对县市政府和州直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导向性目标,政府要创造良好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引导市场主体尽可能按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自主实现。预期性目标,政府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并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目标,政府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如期实现。

(二)资源配置。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草拟了 “十一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282个,项目总投资为1252亿元,“十一五”计划投资918亿元(具体项目详见附表)。一是产业项目。筛选了农业、畜牧水产、扶贫开发、移民、农机、食品、生物医药、冶金、化工、建材、纺织、机械、旅游、商贸、开发区等15个行业的项目,“十一五”计划投资265亿元。二是基础设施项目。筛选了交通、能源、水利、气象、城建、信息化、国土等7个行业的项目,“十一五”计划投资536亿元。三是生态建设项目。筛选了林业、环保项目,“十一五”计划投资52亿元。四是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政、计划生育、体育及其他等10大类项目,“十一五”计划投资65亿元。这批项目确定的原则是:影响全局和长远发展,能促进“三化”进程和加强“四大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带动力强的项目;突出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突出增强发展后劲和提升发展水平的产业项目;符合国家、省投资政策,通过创造性工作能够争取到上级支持的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建设资金比较落实、建设条件具备、在“十一五”时期能基本建成的项目。

(三)实施机制。加强法律法规、行政管理、产权、财税、金融、统计监测、干部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和相互配合,搭建规划实施制度平台。健全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县市级规划具体落实的方向目标一致、内容相互协调、措施彼此支撑的规划体系。坚持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州政府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按程序由州政府提交州人大常委会审定。规划实施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修订或废止时,州政府适时提出建议,报州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